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 热搜 🔥
1
百度
2
今日热点
3
微信公众平台
4
贴吧
5
opgg
6
dnf私服
7
百度贴吧
8
知乎
9
dnf公益服
10
百度傻逼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
热搜
🔥
1
百度
2
今日热点
3
微信公众平台
4
贴吧
5
opgg
6
dnf私服
7
百度贴吧
8
知乎
9
dnf公益服
10
百度傻逼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清华女神,34岁的美女博士县长,辞职了
薄公子低调成台湾女婿 23日已在台举办婚礼
卖房卖地干阿哲!哲旭混战人气票,干爆炸!宝哥嘲“反思哥”!易阳截流舞帝一哥,喊话阿哲!
警察殴打打人学生,舆论撕裂的背后
你手放哪呢,出生啊
生成图片,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查看原文
其他
别让谣言毁了那个北大天才
Original
杜鹃
十点人物志
2022-07-26
撰文 | 杜鹃
十点人物志原创
一个素人登上了热搜第一,属实是件新鲜事。
当事人韦东奕的名字,也自此进入了大众的视线。
17岁凭借国际奥数竞赛满分,夺得金牌;18岁保送北大数学系;28岁考取北大博士,同年被北大任聘为助理教授。
这是数学天才韦东奕前半段的人生。
有关他的事迹像一本爽文小说一样在互联网上不断连载,许多让人惊掉下巴的头衔,诸如“北大扫地僧”“陈景润接班人”“五百年才出的一个传奇人物”等,频频被扣在这个看似有点木讷的男孩身上。
后来人们嫌头衔太长太麻烦,干脆直接叫他“韦神”,以彰显他对数学领域的绝对统治。
为了突出他与常人的差距,人们不亦乐乎地进行着一场“造神”游戏。
殊不知,造神与毁神之间,往往只有一念之差。
为了澄清假新闻“出世”
“确实没有这回事,是个假新闻。”
习惯沉默的韦东奕接受了“南风窗”的采访,澄清了让他登上热搜第一的新闻。
沉浸于学术研究的他很少直面媒体,网上能搜到的相关采访也少之又少,而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,让一直颇为入世的他选择出面解释呢?
事件起因是一位网友在微博发帖,说自己正在进行的模型项目中遇到了极为困难的方程运算难题,请了6个博士搞了4个月都没有完全解决,于是决定拿给韦东奕瞧瞧。结果韦东奕大手一抬,仅用一个晚上就完美解决,还拒绝接受博主的答谢,说是因为“问题太简单了”。
最后对方只给韦东奕充值了公交卡聊表感谢。
此消息一出,微博俨然成了一片大型的顶礼膜拜现场,看客们纷纷涌来观摩这位当代天才的凡尔赛行为,相关杜撰也越来越神。
虽然晚些时候韦东奕已经澄清这次事件是个假新闻,但人们的热情丝毫不见消褪。
有关韦东奕的超神事迹,像开了闸的水一样流淌出来。
根据现有相关报道,纵观韦东奕的成就,称之为少年天才并不为过。
据韦东奕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张永华说,初二时他便展露了数学天赋,提前进入到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奥数训练队。
张永华发觉这孩子有着异于常人的思想:“他的解题路子远不止初中、高中水平。”
据南风窗报道,高一时,韦东奕在层层残酷的筛选下进入国家奥数队,同年代表中国征战49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。该比赛一共500多名选手,全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天才,也是他第一次参加如此大型的国际竞赛。
竞赛一共分为两天, 每天从上午9点半答题到下午一点半,4个小时的时间里,需要解3道大题,两天一共6道题。
韦东奕初战告捷,以满分成绩夺得金牌。据说那一年仅有三个满分选手,他便是其中之一。
辉煌的成绩显然没有止步于此,在第50届国际奥赛上,再次披甲上阵的韦东奕又一次以满分的成绩夺得金牌,也是国家集训队历史上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满分。
张永华言语里满是骄傲:“那次竞赛有道难题,国家队的教练花3小时才做出来,韦东奕只花了2个小时。”
光环与荣誉霎时间降临在这个只有17岁的后起之秀身上,他无疑成为了整个数学界的焦点。
带着这份破竹之势,韦东奕被保送至北大数学系。在顶级学府中,他的天才也是首屈一指,以王者之姿收集着各类奖项。
大学期间,韦东奕轻松斩获华罗庚金奖、陈省身金奖、林家翘金奖等多个金奖。接连在《理论数学与应用数学通讯》、《数学科学通讯》等国际著名数学期刊上发表论文逾10篇,他也因此被北大在2020年的校报里点名表扬。
韦东奕在数学方面的强大,不止展现在这些拿到手软的奖项上。而是他总能用自己的方法独辟蹊径,找到更为优秀的解题思路,很多时候,他的答案比标准答案还要精炼,被成为“韦方法”。
更有相关教师在研究他的解题思路时形成了《韦东奕不等式的证明》等论文。
拥有着令人叹服的数学天赋,韦东奕的学术人生似乎像歌里唱得那样:无敌是多么寂寞。
天才的日常
其实,韦东奕此次热搜事件,不是他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。
2021年高考季时,韦东奕一则为高考生加油的视频,曾掀起过不小的讨论。
视频中他衣着朴素,怀里抱着1.5升的矿泉水,手里攥着用塑料袋包着的一袋馒头,是他第二天的早饭。
面对镜头,韦东奕眼神有一丝躲闪,但还是客气地介绍自己是如何保送北大,拿了多少金牌,现如今在北大担任什么职位,语气无比平静地讲述着自己远超常人的天才事迹。
如此,一个身怀绝技,却大隐于市的扫地僧形象就这么立住了。
而顺着韦东奕的成长轨迹深挖下去,人们意识到或许才华并不是他最可贵动人之处,在他身上,那一抹沉浸学术的纯粹似乎更加耀眼。
每次聊到天才的诞生,人们首先想问的是,天才有着怎样的父母?他们何以能够培养出天才?
韦东奕父母的答案是,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父亲韦忠礼生前曾任山东建筑大学理学院副院长,从韦东奕幼时起,父子俩就经常用“做数学题”打发时间。
受父亲职业的影响,韦东奕小时候家里有很多数学书,浅显的,晦涩的,他都会随手拿来读。
上小学一年级时,他读到一本叫《华罗庚数学学校》的书,从此激发出了对数学的迷恋,一发不可收拾。韦东奕说,其实这本书也并没有特别之处,只是书中的题难度都很大,从解开第一道题开始,能体会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乐趣。
很会解题的韦东奕,其实真正解的题并不多,很多时候他都是在“想”题,能想明白的题,也就不用费心去解了。
数学是韦东奕如影随形的伙伴,左手一只钢笔,右手一只铅笔,闭上双眼尽情冥想,让手伴随思绪在空中飞舞,是他独有的解题方式。
除了数学,日常事务很难让他提起兴趣。在第49界国际奥赛夺得满分之后,领队奖励他在当地游玩两天放松一下,他却说:“我不喜欢旅游,从早到晚呆在外面,时间长,太累了。”
韦东奕的兴趣不多,数学外最常做的事情也就是听听收音机,了解新闻,连音乐也很少听。
禁欲、排外、与花花世界相割裂,这样的生活方式,难免会招来一些对天才刻板印象的揣测:他们的自理能力一定很差,情商低,不会与人交流。
韦东奕看起来有些“邋遢”的形象,更为这种揣测添了一把火。
据高中班主任张永华说,韦东奕的确不太懂得人情世故,这导致他很容易被人误会。
韦东奕刚进入北大时,受到过周遭同学的议论。因为他经常会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打断,或纠正出老师的错误,或表达自己有更好的解题方法,然后上台自顾自地讲起来,但这都是出于对数学的热爱。
韦东奕也并不是冷漠。博士毕业后,韦东奕留在北大当助理教授,上过他课的同学纷纷说,只要向他请教问题,他都会耐心解答。
他还会要求自己在上课前尽量早到书写板书,这样就不用浪费上课的时间。
北大副教授丁延庆曾用7个字形容韦东奕:刚毅木讷近乎人。意志刚强、言语谨慎而迟钝,这些都是更接近仁的表现。
智商高如韦东奕一样的人,日常生活会忽略普通人在意的外在形象,无需通过玩乐丰富精神世界,因为觉得不重要,他们的精神世界早已琳琅满目。
韦东奕无疑是幸运的,一个天才少年,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丢失对学术近乎纯粹的求知欲,即使被宣扬,被议论,依旧可以无视外界的噪杂,沉浸钻研,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故事结局。
但事实是,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一样幸运。
一场造神游戏的反面
造神的另一面是毁神。
韦东奕被推向舆论高地的同时,背后也存在着诸多隐患。
过度的曝光正侵扰着他的学术研究事业。在微博搜索“韦东奕”,甚至能看到“韦东奕女友”“韦东奕女友接受采访”等关联词,堂而皇之地讨论着他早已澄清过的私生活。
另一方面,被扣上“五百年难得一见的天才”的韦东奕,若是在今后的学术生涯中没有取得突破,是否会成为众人口中的“江郎才尽”?
一代天才因为无法满足人们过高的期望,成为世俗上的佼佼者,被大众舆论吞噬,早已不是新鲜事。
曾被称为中国第一神童宁铂的经历,就是一场惨痛的教训。
上世纪80年代,打造神童似乎成为了一种流行。在信息还不发达的时候,某位神童降世,称得上是个大型娱乐新闻。
那时,“教育改变命运”的口号空前响亮。家长们的急功近利和学校想借天才之名增大声誉的行为,共同催化着一众天才的诞生。
1978年,随着宁铂的出现,预示着中国天才时代的到来。
当时13岁的宁铂被江西冶金学院的老师倪霖写信推荐给时任副总理方毅。信里称,宁铂两岁半能背诗、4岁认识近500个汉字、6岁能看《中医学概率》给人开药方,8岁能与成人下围棋,且通读《水浒传》。
几天后,中科大派老师测试宁铂,口试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中医化学,均对答如流,被认定确有才能,破格录入中科大。
因为媒体的集中性报道,大众对于宁铂的好奇心空前高涨,甚至有人将他的事迹制作成手抄本,疯狂传阅。
宁铂从一个孩子,渐渐演变成一种公共利益。
同年,中科大打造了“少年班”,专门收录有异于常人学术天赋的孩子,在那届40名学生中,最大的16岁,最小的仅11岁,宁铂也赫然在列,是当时班上的明星学生。
被选中的孩子们的确有着过人天赋,但彼时人们刚从长久的文化压迫中得到释放,自身的教育制度尚且不够完善,针对天才的培养更是摸水过河。
中科大少年班的确为国家输送了不少人才,比如87级的庄小威,在34岁时成为了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、物理系两个专业的正教授;同级的李俊凌后来成为了阿里巴巴公司副总裁;95级的陈一昕在24岁时担任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系担任助理教授......
截至2016年,少年班培养了3000余人,其中20%继续专研学术,成为教授的超250人,在世界500强担任重要职务的更是不计其数。
1978年中科大少年班合影
只是成功的数据背后,依旧有很多淘汰者。
少年班里的竞争十分激烈,当同样学习优秀的人聚在一块,能比的只有谁更加优秀。这些天才少年们所受的关注和被给予的期望,让他们背负着空前的压力。一旦他们之后的学习和仕途不如预期,便要面对远多于普通孩子需要面对的失望和嘲讽。
从天之骄子降格为“普通人”,对尚处于青春期,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们来说,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。
进入中科大第二年的宁铂,在选择专业方面希望学自己喜欢的天文,但被校方强制选择了不擅长的理论物理,理由是“好学生都应该学物理。”
他万念俱灰,说着“我是一条活鱼,被摔死了卖了”。
不堪重负的他,沉迷过气功,进过收容所,最后选择出家,与青灯古佛为伴。
不止是宁铂,14岁被央视报道的才女庞秀玉,也因为媒体的无休止报道,为参加节目而荒废学业,导致她初中辍学,生活潦倒,成为了3个孩子的未婚妈妈。
世人追捧天才、神童的同时,也正制造着一个又一个《伤仲永》的悲剧。
将宁铂、庞秀玉与韦东奕的故事串联起来,当一个拥有天赋的人被偶然扔在聚光灯下,世人该用何种眼光去看待他们?
韦东奕接受采访,中间为他的父亲
当天才出现,人们将双手环抱胸前,以看热闹的姿态,瞧瞧他到底配不配这个称呼。
无人问过他们是否想被曝光于众,面对夸张到神乎其神的新闻极少有人愿意求证,一众看客满足了自己的猎奇欲望后扬长而去,只留这些被丢进舆论漩涡的天才们,早已无法回到专心于学术研究的常态。
正如韦东奕接受采访时所说:“不理我,就是最好的。”
在海量信息真假难辨的当下,我们无法阻止时代不断造神,只希望人们不要在榨干“神”的价值后,再亲手毁掉他。
参考资料:
南风窗《“韦神”发声:别信热搜》
新京报《中科大“少年班”40年,那些神童后来都怎么样了?》
点「在看」,不要造神又毁神
点击下图,阅读更多推文
点
在看
不要造神又毁神
↓↓↓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{{{title}}}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